“香港不止烟火气”——访港旅客的城市文艺漫步|色噜噜中文网

第1 一嘟噜一嘟噜\

  中新社香港5月3日电 题:“香港不止烟火气”——访港旅客的城市文艺漫步

  中新社记者 韩星童

  站在天桥上望过去,矗立太子道西近一个世纪的圣德肋撒堂匿藏于一片鱼木树花海里,奶黄色的花球挂满树冠。旅人无不耽溺于这处春光,来自深圳的诗晴便是其一,与友人在树下“打卡”,为捕捉到属于香港的“限定浪漫”兴奋不已。

  “其实香港不止有港风的招牌、充满烟火气的街巷,还有很多文艺角落。”这日,诗晴打算与友人趁“五一”假期来一场春天里的城市文艺漫步,中新社记者决定加入其中,一窥旅客眼中的香港底色。

图为香港大馆举办“霓续”展览,通过标志性的霓虹灯故事,展示香港独特而鲜明的视觉文化。 中新社记者 李志华 摄

  去往香港艺术馆的路上,诗晴告诉记者,与众多“大湾区居民”一样,她曾数度来港旅行,对传统旅游区如铜锣湾、尖沙咀、旺角等了如指掌,“以前每次来必买一大堆药妆、面膜,帮亲友买各类膏药和奶粉”。疫后,世界联通恢复,改变也在悄然发生,四通八达的网购服务,令香港化妆品、奢侈品价格不再具吸引力,进口产品亦可送货到门,这令诗晴来港购物的需求“一下子消失了大半”。

  在互联网行业快节奏的工作压力下,诗晴需要的是轻松的旅行模式——边走边逛,品尝当地美食,感受人文风情。“我很喜欢香港的老建筑,充满了岁月的味道。”诗晴觉得,走在路上,路过旧油麻地警署、庙街,再沿着弥敦道向着维多利亚港前进,仿佛走在了从前看过的那些港片里。

  “就是这里。”顺着诗晴手指的方向望过去,是艺术馆内以“生日”为主题的艺术装置。366个红色“生日信箱”堆叠起来,让大家为素未谋面的彼此亲手绘制生日卡片。这是她在一款时兴的社交软件上翻到的“打卡”攻略。

图为中环街市年宵市集,5米高的大红花牌及特色排档推广“大笪地”特色文化。 中新社记者 李志华 摄

  “文化是一个城市的根脉和灵魂,人文情怀浓厚一直是香港的特色,也是我喜欢香港的原因。”诗晴留意到,这几年香港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迅猛,最难能可贵之处在于香港通过策展手法、营运模式等呈现出与众不同的国际城市之风。“比如M+博物馆,我印象最深的是凭当日票可以无限次入场,从这些细致周到的安排就能看出一个城市对文化艺术的重视。”

  午餐选择过海到中环久负盛名的九记牛腩,等待的队伍延伸数十米至一侧石梯,食客们操着日语、韩语、英语,来自五湖四海。排在记者前面的韩国女孩宝美与姐姐和父母同游,她举起手机将小店与巷仔、旧楼群、邻街的大排档一同框入照片中。她告诉记者,这次除了想尝试点心、艇仔粉、车仔面等美食外,还计划去一间位于铜锣湾的茶室体验中国茶道文化,是被一位早前来港旅行的韩国演员“种草”的。

  显然,他们将踏上与诗晴截然不同的旅游路线。“来自不同地区的旅客,对香港的认识不同,吸引他们的特色也会不同。”香港特区立法会议员、香港中国旅行社董事长姚柏良认为,早前旅发局邀请来自不同客源市场的KOL(关键意见领袖)针对当地旅客喜好进行推广,起到了一定程度的引流作用。长远来看,香港仍要掌握主动权,从迎合需求转为创造需求,“我们要主动打造具有香港特色的旅游内容、文化产品,创造新的热点”。

  经活化后的中环街市无疑是最佳例证。诗晴在这里收获颇丰,一头扎进创意小店,出来时拎着一袋胶片相机、怀旧碟子、帆布包和街景海报。拿着一杯咖啡在中庭坐下,诗晴说她能这样坐一下午,看人来人往,墙上的旧钟仿佛缓缓倒带,她紧随电影《无名》中叶秘书走上楼梯,走进雾气弥漫的氛围里,也走进那个奋斗、繁忙而充满生命力的时代中去了。(完)

  台湾张骞舰首任舰长黄征辉在接受美媒采访时表示,玉山舰排水量虽然逾万吨,但造价仅40余亿元新台币;成功级舰排水量只有4000吨,造价却高达150亿元,也就是几乎三分之一的船体,价格却是玉山舰的三倍之多,它们的差别就在战斗系统,一艘战舰贵也是贵在战斗系统,所以不用期望玉山舰在战时能有什么“战力”,安装再多的武器也是枉然。  50年前,美中两国就台湾地区地位的定义达成协议,只有这样,双边关系才有可能向前发展。澳大利亚政府在台湾问题上的立场自始至终都是一致的,尽管最近出现一些困难和问题,堪培拉依然坚持这一立场。正是这一点给了我们希望,解决双边关系中的未决问题不会太久。

发布于:北京市
参加30岁聚会时的我本人| 白敬亭女团舞| 高考全国卷作文| 女儿博士毕业父亲拍着胸脯说骄傲